[转] 看病指南



原文作者: Golden Grape

原文链接: https://goldengrape.github.io/posts/ophthalmology/How-to-see-a-doctor/

为防遗失,转载一份。

如何看病(-):该看不该看

我不想讨论医疗制度如何如何,只是在现有的条件下,尽可能帮助需要医疗救助的人,使人们看病的效率更高。 请质疑任何从网络上获取的医学知识,包括本blog 欢迎传播

问题1: 该看不该看

人的身体是有自我修复能力的。而且这种能力很强,显然比电脑和汽车厉害。有些疾病并不需要治疗,有些疾病是有“自限性”的——也就是时间到了自己就好了。 不过,能够发生在人身上的疾病,也是伴随人类进化了同样长的时间,也不是等闲之辈。如果自己身体不适,是扛着,还是去医院就诊。这是个问题。

  1. 如果器官的功能受损,需要立即就诊: 眼睛的功能是用来看东西的,突然看不见了,应该马上看医生。同理,突然听不见了,四肢运动突然出现障碍。。。值得注意的是,人类有许多器官是双份的,比如眼睛、耳朵。。有些人一只眼睛的视力突然下降,另一只却完好,有可能忽略了坏眼的问题。
  2. 不能忍受的疼痛。 疼痛是身体发出的火警,不要去挑战疼痛。如果遇到不能忍受的疼痛,应该尽快就诊。比如腹痛、胸痛、眼痛。需要提示的是,即使你到了医院,通常医生也不会立即给你止痛。疼痛是火警,是了解身体状况的重要信号,没有人会在消灭火灾之前,先把附近的电话线都砍了。
  3. 反复发作的不适 老毛病了,忍忍就过去了——大部分的癌症就是这样度过了无人骚扰的童年期。对于反复出现的不适,应该认真注意诱发的原因、缓解的方式。 对了,最重要的是——自己的年龄,>50岁的,最好去看看,免除后患。
  4. 已经处于某个疾病进程中,但是感觉突然发生了变化。 大夫可能已经告诉你这个病没什么,过几天自己就能好,开始的时候,感觉也是一天比一天好,可是今天突然恶化了,那么最好再去复查一下。
  5. 别人看出来的疾病 通常不用着急,人类的身体有发达的自我检测系统,如果自己没有什么不舒服的感觉,多半没有太大的问题。(注意:医生经过身体检查发现的除外,比如身体上的包块之类的) 典型的是结膜下出血。一般是“白眼珠”上有鲜红的血迹,自己毫无感觉,不疼不痒视力不降,通常是照镜子或者是被其他人发现,这种不是“眼底出血”,这种是“白眼珠”上的细小血管破了,跟磕青了没什么区别。咳嗽、便秘、揉眼睛。。。都可能引起。

定期体检是必要的。 自己的身体只有自己保护,兄弟靠不住、组织靠不住。

如何看病(二):急诊还是门诊?

一般医院都有急诊和门诊。 急诊是给紧急需要救治的病人准备的。 门诊则是给不那么紧急的病人准备的。

急诊的设置是为了使病人在短时间内脱离危险,因此配备的药品都是应急的、速效的,配备的检查手段也是基本的,能够快速做出判断的。

所以,如果你得的是不那么紧急的病,甚至是慢性病,其实在急诊,并没有针对你的病的疗效好副作用小的药品,而且化验检查并不是很全,辅助检查的设备也不是都能做的。

不要仅仅因为白天上班,不好请假,而在晚上去看急诊。你得不到最好的药物,不能完成最好的化验检查和辅助检查。身体是自己的,工作是国家或者资本家的。仅仅为了不请假而在晚上看急诊,你为了节省一天的工资而放弃给自己最佳的诊断和治疗,又侵占了分配给急症患者的医疗资源,是损人不利己。。

需要去急诊看的病:

  1. 刚刚发生的疾病。 一个病已经得了三天了,还跑到急诊去看,我会态度很好的在心里痛骂。
  2. 这个疾病可能在8小时内使器官的功能造成不可逆的损害。 严格一点,需要急诊处理的眼病只有: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(需要在10分钟内救治)、眼球破裂伤、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急性发作。(补充下,还有化学伤、烧伤等等。) 突然发作的腹痛、胸痛、眼痛、头痛,还是应该到急诊看看先。

如何看病(三):看门诊的时间

我国是地大物博人口众多,很小的可能性,乘以13亿,都是无比巨大的数字。 任何你觉得合适的时间,一定是门诊人多的时间。

  1. 一定要避开三个的时间: 星期一上午,星期一上午,星期一上午 只能用人海茫茫来形容。 为了您和家人的健康,请不要在星期一上午看病 请转告您周围的人,“为了您和家人的健康,请不要在星期一上午看病”,并请他们也转告周围的人。
  2. 通常来说上午看病的人多,下午少,周一多,周五少。到了周五的下午,基本看病的人就很少了。看来辛勤的工作有益于身体健康。
  3. 季节性 放假了去配个眼镜吧——老老实实排队吧 等天凉快了再做这个手术吧——老老实实排队吧 等放假休息有时间了再去看这个病吧——老老实实排队吧
  4. 恶劣的天气 刮风下雨是看病的最佳时机,雨越大,人越少。其实,天气对许多人的出行,并没有太大影响,如果工作很忙,需要在短时间内看个病,然后赶紧回去上班,最好是在下雨的天气去看病。

如何看病(四):看病前的准备

相信您已经选择好了看病的日期,下面介绍一下看病前的准备。

回顾历史:

  • 请在看病之前,回顾一下您的病史,从什么时候开始发病?发病的时候自己有什么感觉?如果有时间,请用本子和笔写下来。
  • 回想一下是否对药物过敏。药物过敏史对于医生非常重要。如果您在以前用某种药物出现过严重的不良反应,请记录下来,在看病的时候向您的医生咨询是否属于药物过敏,如果是的,请医生在您最常用的病历封面上写下过敏的药物名称。
  • 回忆一下曾经接受过的治疗,以及正在使用的药物,和它们的商品名称。如果您还能找到药物的说明书或者空的药瓶或者剩余的药物,请带上它们。
  • 带齐以前的病历记录,曾经做过的检查结果。每次看过病后,也请收好所有的检查结果和病历,有些检查结果是由热敏打印,时间久了容易褪色,请复印一份保存。

准备行政用品:

  • 带上信用卡和足够的现金,有些医院不支持刷卡,而取款机前面排队的人可能很多。注意看管好自己的随身财物。如果您是小偷,盗亦有道,请勿在医院行窃。
  • 带好身份证、社保卡、医疗蓝本、退休证、离休证、医院的就诊卡等等一切跟医保可能有关系的东西。平时除了身份证,这些东西最好专门使用一个透明塑料文件袋放在一起。

安排好病假当天的事务:

  • 请好病假,安排好当日的工作。工作是国家的或者资本家的,身体是自己的,只要不给同事添麻烦,离开工作岗位是没有问题的。
  • 如果是去看急诊或者自觉比较严重的器官功能问题,比如严重的心前区疼痛、视力突然丧失等,带上手机和充电器,您有可能会需要住院或者留院观察。
  • 最好能够找个比您更健康的伙伴陪同您去看病。
  • 预计前往的时间,不要在上午11点以后,或者下午4点以后才去医院挂号。因为,恐怕没有号了,或者虽然看了医生,但是到需要做检查的时候,已经过了下班时间,其他的科室已经没人了。
  • 估计一下交通情况,选择合适的交通工具。最好不要自己开车或者骑车,请打车前往医院。一是医院附近很难停车,停车费高昂,二是您接受的某些治疗可能再不适合开车或者骑车。
  • 查询一下当日的天气。天气越恶劣,看病的人越少。

选择合适的医院:

  • 如果您已经具有相当的医学知识,您可以根据自己的病情来选择医院。
  • 一般社区医院和二级医院都非常的清净,去看病取药会很舒适。建议您首先去社区医院或者临近的二级医院就诊,至少可以获得相应的医学建议和转诊建议。如果您对这些医院的医疗质量不放心,也可以事先咨询一下有医学背景的朋友,去哪里看比较好。
  • 当您选择了三级甲等医院看病,也就意味着选择挂号难、看病难。

挂号

  • 没什么好说的,太难了,甚至对于医生自己看病也很困难。如果是外地病人到另一个城市看病,而且要看某个特定的专家,试试提前在网上预约之类的方法,免得到了以后挂不上号,要等几天甚至一周,在北京最低的生活费也是100元/天,一旦等起来消费惊人。

调整心情

  • 得病不是一件愉快的事情。但是人总是会生病的,迟早也是要病死的。所以疾病降临到自己身上,也没什么好抱怨的。
  • 去医院看病,并不能一定能够治好。实际上,给您看病的医生,最后一定看不好他自己的病,100%是病死的。
  • 与您的医生合作,共同对抗您的疾病。
  • 《史记•扁鹊仓公列传》“故病有六不治:骄恣不论于理,一不治也;轻身重财,二不治也;衣食不能适,三不治也;阴阳并,脏气不定,四不治也;形羸不能服药,五不治也;信巫不信医,六不治也。”翻译成白话文就是:一是狂妄、骄横、不讲道理的人;二是只重视钱财而不重视养生的人;三是对服饰、饮食、药物等过于挑剔、不能适应的人;四是体内气血错乱、脏腑功能严重衰竭的人;五是身体极度羸弱、不能服药或不能承受药力的人;六是只相信鬼神、不信任医学的人。对于属于上述六种情况之一的人,他们的疾病不论中医还是西医都很难治好。

穿着打扮

  • 不要化妆。也许您会有面色苍白、黑眼圈。这些都没关系,这些恰恰是医生需要看到的。即便是去看那个很帅或者很漂亮的医生。
  • 尽量穿容易穿脱的衣物,比如上衣建议是开襟的衣服,而不是套头的衣服。
  • 袖子要比较容易的挽起来或者脱下。比如冬天,最好穿厚实的大衣,而里面穿相对薄一些的衣服。
  • 口罩。如果有的话戴上,医院是疾病最集中的地方。本来您就处于比较虚弱的疾病状态,不要再感染了其他的疾病。口罩从医院回来以后要清洗,手也要好好洗。

检查确认上面的各种准备事项,带齐所有的东西,出发。如果能战胜疾病,就借助医生的力量一起战胜它,如果不能战胜疾病,那么从医生那里学会如何与自己的疾病共存。

如何看病(五) 怎样与医生交流

您与门诊医生接触的时间

如前所述,当您选择了就诊于三级甲等医院的时候,您也就选择了挂号难和看病难。同时也意味着其他的病人也同样面临挂号难和看病难的问题。为了尽可能的缓解这些问题,一位医生会在出诊时间内看尽可能多的病人,特别是专家,有可能今天额定的挂号量是看20位病人,但是通常会因为外地病人、可怜的病人、重症的病人、有权有势惹不起的病人而加号到30甚至40个。如果上午的门诊是30人,从早上8点看到12点,共4小时,中间没有喝水上厕所的时间,那么平均接待每位病人的时间是4*60/30=8分钟。不错,这就是您凌晨爬起来,裹着军大衣在医院挂号室门外在寒风中等了三个小时以后挂上号,又从上班起等了3小时以后换来的就诊时间,8分钟,平均值。

还不够准确,这8分钟并不是您坐在诊室内和医生交流的时间,在形成初步诊断以后,医生会给您安排一些检查,大多数是当天就能够完成的,所以您拿着化验单检查单做完检查以后回到医生那里,还要再给他看结果。想必您已经注意到了,在您等候过程中,总有些人没拿着挂号条就冲进了医生的诊室,其实那些很可能是做完检查给医生看结果的病人。

也许您会非常好心地帮助医生维持就诊的秩序,坚决制止那些加塞儿的人。我建议尽可能在诊室外进行,也许您一把拽出来的是那个刚刚跑了几层楼憋了半天尿才做完B超想拿给医生看结果的病人,他也只有平均8分钟的时间与医生交流。

与医生说话

不论您是看中医还是看西医,中医讲究望闻问切,西医讲究问病史和查体。医生都需要和您交谈才能够知道您的疾病是怎样的。我们的身体里布满了各种自检的信号线,它们会将身体的损伤通过它们自己的语言向您的大脑做汇报,比如疼痛、酸胀、无力、烧灼感、异物感。请向医生报告这些感觉,他才能帮助您。

中医不是仅仅切脉就可以摸出您是什么病,西医也不是仅仅靠CT、B超、化验单就可以知道您是什么病。诊断疾病就像是CSI做调查,全面的证据才能指认真凶。 虽然很少,但是确实有一些病人到医生面前一句话不说,手一伸或者脸一挺,医生要先猜出他的主要症状和不舒服,说对了以后,他才继续看病。从前我出门诊,在相对闲适心情也不错的时候会陪着他们玩一会,答对的话他们 会很心服口服的。

另一种人很多,他们会不断的陈述。比如,"我从20年前就开始胸闷了,那正是小平同志南巡的那一年啊,改革开放以来……"有时候这种倾诉是不自觉的,尤其是老年人。老年人必须依靠事件来回忆时间顺序,所以我在《看病前的准备》里写需要事先回忆一下病史,并且记录下来。当倾诉与疾病无关的时候,医生会打断您,或者是您的长辈,这不是不尊重或者态度不好,而是您只有8分钟。

区分事实和判断

请尽可能学会区分陈述事实和判断,区分这两点是需要极高的知识和智力的,而且稍微不小心即使具有极高知识和智力的人也可能混淆。

  • 如下是事实陈述:“我眼睛红”,“我发烧最高到39度”,“我嗓子疼”
  • 如下是判断陈述:“我眼睛发炎了”,“我发烧很高”,“我上火了”

除非是在精神科或者心理门诊,否则请您尽可能陈述事实。

对于您的感受,请按照不舒服发生的感觉或者表现,以及它们发生的时间来描述,比如“尿尿尿不出来3天”是非常好的描述,而“尿不出来很久了”则仍然没有给医生提供足够的信息。我的建议是

  • 慢性病请精确到年或者月,比如“运动后胸闷5年”,
  • 近1-2年发病的,请精确到月,比如“双眼视力下降6个月”
  • 近1个月内发病的,请精确到日,比如 “尿尿尿不出来3天”
  • 急性病请精确到小时,比如“左眼前发黑看不见东西1小时”。

如果您有数字能够描述您的病情,请尽可能告诉医生数字。比如,“这个星期我的血糖最高到过13”,但如果您仅仅说“这个星期我的血糖很高”,那得看您跟谁比了。对于医生的提问,特别是有“多少”这样的关键词的提问,请尽量以数字回答。不过很遗憾,通常当我问起“您得高血压多少年了?” 80%以上的回答是“很久了”。

疼痛与痛苦

看病,哪怕是急诊,医生不会马上给您解除痛苦。

疼痛,是大自然赐给人类的礼物,虽然那是无人想要的礼物。疼痛是身体发出的火警,是诊断疾病和判断疾病进展的重要信号,是您生病的身体部分直接向医生的报告。在没有明确诊断之前,医生是不能够帮病人止痛的,就好像没有查明报告火警的位置,我们不可能把火警的电话轻易挂掉。也许您或者您的家人在检查床上疼得死去活来,医生还是会冷漠的用手摸这摸那,甚至使劲压一下问您是否更疼,此时也请告诉医生您的感受。

另外,值得说明的一点,也需要向低年医生强调的一点是,那种显示出痛苦,大声叫嚷的病人,另一方面也说明他们有强大的生命力,而另一类苍白的悄无声息的病人,却更有可能有生命危险。所以当您在急诊看到医生不顾您大声叫嚷的同伴,而去看另一个悄无声息的病人时,不要去阻挡医生。

态度

如果您收入不高,生活不充裕,请直接跟医生说,相信很多医生会和我一样给您选择相对便宜的药品和治疗。不过同时相对便宜的药物也意味着疗效,特别是副作用的不同。

如果您在路上堵车,找不到停车位,在挂号室门前受冻,坐在门诊等候一上午无所事事,请尽量不要将怨气宣泄在那个为您看病的医生身上,他在上班路上一样堵车,一样找不到停车位,您在挂号室门前受冻的时候,他在病房检查住院的病人,您在门诊等候的时候,他在诊室里奋力看病。

很多时候医生的态度是由科室决定的,越是紧急和危急生命的科室,医生的态度越冷漠甚至恶劣,在急诊室不可能有医生和颜悦色地跟家属说话,有且只有厉声命令家属去做什么。医生不会也不应该把病人当作自己的亲人来对待,事实上很多医生不敢给自己的亲人做手术,因为感情因素可能会影响判断。

希望您能明白,医生的态度与医学水平没有直接的关系。

期望

相当多的疾病是不能够消除病因的,比如常见的高血压、糖尿病、青光眼、类风湿……现在的医学也无法解决这些问题,医生能够提供的是尽可能控制疾病进展的方法,使疾病无害化,血压降低到正常值,意味着您几十年以后死于脑出血的可能性要减小;眼压降低到目标眼压,意味着您丢失视野的速度能够减慢,甚至停止。您能够在医生这里找到的不一定是战胜疾病的方法,而往往是学会如何与疾病共存,共同生活。

新闻或者报纸上出现的某个疾病的治疗“希望”,并不等于真正在医院就可以给您用上。医学是非常保守的学科,一种治疗方法要经过几年、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研究才能确定下来,一种新药上市至少要经过十年的实验和审批才能够进入医院的药房。

即使是经过那么多年的研究确定下来的治疗方案,仍然不可能100%的保证治好您的疾病,绝对不可能。治病和修车不一样,不是您交了钱,就一定可以拿到一辆修好的车。

请您一定记住:花了钱,绝对不可能得到保证治愈,绝对不可能保证没有风险。 万一你得到了医生这样的保证,说明: a)医生在安慰你; b)跟你说话的压根就不是个医生。

知情同意

如前所述,您绝对不可能得到保证治愈,绝对不可能保证没有风险。在侵入性的操作治疗或者手术之前,医生会给您看一个知情同意书。这个知情同意书就像是您在购买股票、基金时听到的“入市有风险,投资需谨慎”一样,是要告诉您可能发生的危险的。 1. 知情同意书上写的每一种风险,都是真实发生过的,至少有一个真实的病人,真真切切地经受过这样的痛苦。 2. 知情同意书上写的出现的风险,一旦发生,医生也会继续全力地帮助您。

不证自明的公理

  1. 人都是要生病的。
  2. 人都是要病死的。

也许从某种程度上来说,正常人和病人,甚至癌症病人之间的区别,只是5年生存率有所不同而已,而且都小于100%。


2017年补充

如何看病.番外篇.面对恶性疾病

疾病都不是什么好事,有些疾病更加不好,比如严重的外伤、癌症之类。危及一个器官的功能,甚至可能危及生命。

不久前我一个好友就得了这样的疾病。两家是世交,她与我年龄相仿。她家也是在医院工作,所以治疗上的事情,不用我给太多建议。

前去探望病人前,我当时给了亲友们三个建议:

  • 得病不问原因
  • 得病不必担心未来
  • 治病只关心当下最佳

得病不问原因

病因的探究更多的是由医生对着大批量的病人做出的统计学分析。种种不良的生活习惯,心理状态都可能对健康造成不利的影响。比如医生认为吸烟是肺癌的危险因素,每日吸烟量*吸烟年>=400,医生在问诊和检查时就要谨慎了。但统计学的分析到每个个体身上却不一定应验。正如网上流传的各种段子所言:不抽烟不喝酒,63岁,林彪同志;只喝酒不抽烟,73岁,恩来同志;只抽烟不喝酒,83岁,主席同志;既抽烟又喝酒,93岁,小平同志;

对于个人而言,疾病的原因可能无法确切的知道,而且对于恶性疾病,病因也不一定需要知道。

人们在讨论个人疾病的病因时,更多的是作为茶余饭后的谈资。某年某月装修啦,当时家具的气味很大啦;某年某月某日着凉啦;某年某月没有遵守古训啦;某年某月拍过X光片啦;某年某月遇到一位算命先生啦⋯⋯这些是常见的大众对于病因的探讨。这种探究是没有意义的,既无助于治疗,又无助于未来的预防。只是大家谈论的一个话题而已。而且这样的话题在探望恶性疾病的患者时,是很容易被提起的。

探究病因对于病人和家属不但没有意义,还可能有害。一个人得病以后,特别患上恶性疾病以后,患者和家人第一个心理状态就是“否认”,表现为“这不可能”‘,“这一定是搞错了”。否认的第二个阶段就是“这不是我的错”,“这是由于他人的原因造成的”。探究病因的最终结果常常是得出“这是由于他人的原因所造成”这样的结论。于是这样的结论就会导出下一个结果:疾病既然是他人的原因造成的,就必须由“他人”来负责。这是一个“解铃还需系铃人”的朴素推理过程。不过真正的疾病,并不像武侠小说里那么简单,下毒的人必定掌握解药。真正的疾病可能即使诱发的原因知道了,治疗仍然是需要由专业的医生施行。

得病并不是一种错误或者惩罚。病了就是病了。一个好人并不会由于得病而降低他的德行,一个坏人也并不会因为得病而受到宽恕。

得病不必担心未来

医生是很关注病人的“预后”的。所谓预后,就是医生对治疗后未来结果的估计。

但我认为,病人、家属和去探望病人的亲友,不要太多讨论得病以后的未来。这个提法有些古怪。我所在的眼科,恶性肿瘤的疾病比较少,但眼外伤却能够遇见很多。眼球的破裂伤可能破镜难圆,造成患者视力永久的损失。有些病人在眼球受伤以后会非常的紧张,为自己的未来无比的担忧,给自己非常大的心理压力。这种心理压力虽然不见得对治疗有什么太大的阻碍作用,但也没什么帮助。

对未来的担忧,会像传染病一样,从一个家属或者一个探望病人的亲友之中播散开来,传播给病人,也传播给病人周围的人。

普通人不是医生,见过的疾病很少,见过的病人也很少,并没有有足够的经验来判断自己的未来状态,容易错误的估计。悲观绝望之下,做出的选择并不见得正确。

治病都会花费不菲,过多的担忧未来,也可能反而延误现在的治疗时机。

对于恶性疾病,常见的评估预后的参数是“五年生存率”,也就是五年以后这个病人仍然生存的概率。在病人面前讨论这个问题,相当于不断在提示死亡。并非所有人都能够清晰的意识到死亡是存在的。对于每个健康的人来说,每时每刻也面临着种种生存威胁的可能性。可以说,健康人也有“五年生存率”。而且显而易见的是,健康人的五年生存率也不是100%的。越早意识到这一点,越早明白许多道理。

治病只关心当下最佳

过去通过现在作用于未来。当下才是最为重要的。治病的时候,需要冷静的分析,与医生合作、探讨,寻求最好的治疗方法。对于恶性疾病,通常治疗会比较复杂。每个医院每个科室会因为人力资源和物力资源的不同,而各有侧重。医生之间、科室之间、乃至医院之间是有转诊制度的。当某个病人的病情已经超出了这个医生、科室甚至医院的处理能力,一个好医生会指点病人去寻求更好的治疗。

果壳本来要出一本关于《如何看病》的书/漫画书(?),本篇是其中的一小部分,但好像后来没了下文。今天看到推友提到家人做检查发现一些异常的征象,于是我擅自贴出这个番外篇。

本文链接: https://paxinla.github.io/posts/2019/04/zhuan-kan-bing-zhi-nan.html

知识共享许可协议 本作品采用知识共享署名-非商业性使用-相同方式共享 3.0 中国大陆许可协议进行许可,欢迎转载、演绎,
但是必须保留本文的署名 Charles(包含链接),且不得用于商业目的。